Article available at http://www.europhysicsnews.org

直接测量分子的动能可不是易事。因此我们要用一个间接的方法:温度计。它很方便,但不总是可靠的。问题在于空气的热导率很低。这使得空气与温度计的热接触很差。因此,辐射很难被抑制。如果温度计在阳光里,用它做的测量便不准确。即使在阴影中,间接辐射也会使温度计产生小的偏差。所以,气象学家测量气温有一套严格的规则:温度计要放在一个通风性好的漆成白色的外套中,放在地面之上1.5米高处,等等。仔细想想,准确测量气温还真算是奇迹。
风是理解温度的另一迷惑之源。显而易见,如果风吹过我们的身体(或者,任何一个被周围环境加热的物体),热传导导致热损失将增加。原因是空气的绝缘层----一般情况下只有几个毫米厚-----由于风吹会变薄。这个效应就好像是气温降低。这一表面上看来气温降低被称为“风寒”。尽管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,许多人不了解其内在的涵义。比如,有些记者常根据(风寒表)wind chill table得出这样的结论,汽车散热器上的水会在0度以上结冰,如果有风吹着…..
仔细想来,风寒是一个定义不清楚的概念。一方面,它依赖于我们穿的衣服。比如,在无限绝热的极限情况下,风对我们毫无影响,这样,风寒便变得没有意义了。可以这么说,如果风速达到无限时,风对我们感觉的“气温”的修正会趋近一个极限值。对于赤裸的皮肤,随着风速趋于无限,最终我们的皮肤会觉得气温和热损失只受我们体内热传导限制。如果皮肤外面都冻上了,这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结果。太阳和风都使得气温的概念有点令人感到困惑。幸亏动理学理论给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定义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